煞車系統是個封閉的液壓系統,因此可由三個重要的觀念做出發
- 壓力
- 不可壓縮流
- 帕斯卡原理
壓力 :
每單位面積上的受力。
(此力需與物體表面垂直,如未垂直則需取垂直物體表面的分量)
因此若施一力F在截面積為A的物體表面上,則此表面上的壓力P則為F/A
不可壓縮流 :
密度變化可以忽略的流體。
實際而言,流體多多少少都是可壓縮的,但因為流體密度只在很高的壓力下才會有細微變化,因此通常會把流體當作是不可壓縮流。換句話說,,進入系統的流體體積會等於流出系統的流體體積。
帕斯卡原理 :
密閉、靜止且不可壓縮之流體中,任一處因受外力而產生壓力增值後,此壓力增值會傳至此流體中的各處。
簡言之就是系統內的壓力會處處等值,簡單以下圖展示
觀念釐清之後,接下來將上圖類比到車子的煞車系統上,先做以下的類比
- 駕駛踩煞車之力道,透過踏板(以及真空倍力器的輔助)推動總泵內的活塞之力為F1
- 分泵內的活塞推出之力為F2
- 總泵內的活塞 = 左邊的小活塞
- 分泵內的活塞 = 右邊的大活塞
- 總泵的活塞面積 = A1
- 分泵的活塞面積 = A2
駕駛踩踏固定的煞車踏板深度,此時
- 總泵內的活塞移動之行程 = H
- 分泵內的活塞移動之行程 = h
- 總泵推出去的煞車油油量 = A1*H
- 分泵推出去的煞車油油量 = A2*h
駕駛踩煞車之力道,透過踏板(以及真空倍力器的輔助)傳到總泵上
此時總泵的活塞推動煞車油,使整個系統都有同樣的液壓,此液壓則推動分泵的活塞。可以發現F2與A1成反比,與A2成正比,因此踩煞車踏板的力道維持一樣的前提下,A2越大、A1越小,F2則越大。直覺上來看,這彷彿是一件百利無一弊的事情,畢竟踩煞車的力道被放大很多倍。不過此時就要把不可壓縮流的觀念考慮進來,根據這個觀念,A1*H=A2*h,做簡單的移項之後,可得到h=H* A1/A2,意味著h與A1成正比,與A2成反比。
綜合上述,可做簡單小結
- 分泵活塞推出力道F2和分泵活塞面積A2成正比、和總泵活塞面積A1成反比
- 分泵活塞推出行程 h和分泵活塞面積A2成反比、 和總泵活塞面積A1成正比
正因為如此,A2/A1的數值需在一適當範圍,太大或太小都不好
- A2/A1的數值太大 : 煞車踏板前半段覺得踩空的行程會比較長(無法給予駕駛足夠的安全感),而一旦感受到煞車的時候,力道會突然湧現(因為A2面積太大,把駕駛的踩踏力道放大很多倍),使煞車的力道較難掌握(多踩一點踏踏板,煞車力道就提高很多)。
- A2/A1的數值太小 : 煞車踏板前半段覺得踩空的行程會比較短(較能給駕駛安全感),但分泵放大駕駛踩踏力道的倍率過低,需把踏板踩很深才有足夠的煞車力道。
只有A2/A1的數值適中,才能同時兼顧煞車力道、控制性)駕駛感受到的安全感
再來是比較E38、E39總泵及E66總泵的參數差別
|
E38、E39 |
E66 |
第一顆活塞的直徑 (推動前軸卡鉗、第二顆活塞) |
25.4mm (截面積:506.708mm2) |
27mm (截面積:572.555mm2) |
第二顆活塞的直徑 (推動後軸卡鉗) |
20.64mm (截面積:334.587mm2) |
20.64mm (截面積:334.587mm2) |
第一顆活塞行程 |
51.3mm |
51.2mm |
第二顆活塞行程 |
107.7mm |
107.3mm |
油管接頭之螺紋規格 |
2個M12*1+1個M10*1 |
3個M12*1 |
從表格可看出E66總泵內的第一顆活塞面積是E38第一顆活塞面積的1.13倍左右
套用前述的結論,造成的改變有兩項
- 前輪煞車力道會變成1/1.13倍 (約莫等於0.885倍) (等等....力道怎麼是變小??? 待後續再來分析)
- 煞車踏板前段感覺踩空的行程會變短(更早感受到煞車力道的輸出)
用下圖來簡單呈現上面說的兩項改變
改裝後的優點有兩項
- 雖然力道變小一點點,但斜率變小可以讓駕駛更細膩的控制煞車(踩踏力度多一點點時,總泵內的活塞推出之力道只會增加一點點)
- 總泵內的活塞面積變大,分泵內的活塞推出同樣行程的前提下,只需只需踩踏更少的煞車踏板行程即可達成(紅點處開始)
現在回過頭來談為何煞車力道變小的影響不大
因為提早有足夠的煞車力道釋出,看上圖即可發現,在黑點點之前,E66總泵所產生的煞車力道還是優於E38總泵所產生的力道
唯獨過了黑點點之後,E38總泵產生的液壓才開始優於E66總泵,不過平日的使用通常是輕踩踏板直到車子停下來的狀況居多
所以衡量優缺之後,我認為此升級是利大於弊
接下來就進入此次E38換裝E66總泵的紀錄
所需材料
換上E66總泵
裝上轉接螺絲及油管
最好連煞車油壺都一起換成E66的(多一個凹槽),不然就得打磨總泵去閃開
最後洩出煞車系統內的空氣就完工了